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电工电气正文

电价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20 浏览次数:86
  为平衡通胀与部分地区发电企业亏损压力,近日有消息称发改委内部人士透露发改委将拟对煤电矛盾突出部分地区的上网及销售电价进行“结构性调价”。
  
  3月以来,屡有市场传言发改委将上调电价,颁布煤电联动政策,但均未实现。随着入夏用电高峰逼近,若继续任由电厂亏损发电,电厂或以减少发电,甚至停电回应,更会引起社会恐慌以及经济损失。应当说,对部分煤电矛盾突出的地区进行“差别性调价”,在尽力减少全国通胀压力的情况下,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后续反应可能更糟糕。
  
  为缓解通胀压力,发改委压制发电企业电价上调的诉求,但市场煤价与电价管制的冲突,使发电企业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不仅全行业亏损,也容易衍生电荒问题,即电力供应冲击。毕竟,发电企业不会也不可能长时间忍受亏损,往往会通过减少市场高价煤采购“制造”电煤库存紧张,为其降低发电量提供理据,从而导致市场电荒,同时又把电荒压力“转嫁”给煤炭行业,并争取政府对其发电亏损的最大化补贴。
  
  事实上,自2006年下半年发改委取消了事实上已名存实亡的“煤电联动”以来,市场煤与计划电的价格冲突,就以电力供给缺口的电荒形式出现。如2006年至2010年全国电力装机总量从不到6亿千瓦增长到了9.6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达7.07亿元。然而,电力装机总容量快速发展的同时,近年来发电设备小时则出现持续下降态势,以去年为例火力发电设备小时为5200小时左右(一般在5000~6500小时之间),处于较低水平。
  
  可见,电价管制只是使通胀由价格形态蜕变成了电荒和发电企业亏损等非价格形态。因此,我们认为不论是因电价管制出现的发电企业亏损和电荒,还是近年来各地都不同程度涌现出的油荒,都反映了通过价格管制等手段遏制通胀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只是改变了通胀的实现形式,而非缓解了通胀压力。
  
  当前发电企业的亏损还与近年来电力系统投资的过度扩展有关。仅以今年新增发电投资9000万千瓦为例,所需资金达4000亿元,如此巨额的负债让持续亏损的发电企业难以承受。另外,2002年启动的电力体制改革长期处于半停滞状态,特别是售电侧的输配、配售分离长期停滞,也使发电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这意味着单纯把缓解发电行业亏损和电荒问题寄希望于煤电价格联动,不仅治标不治本,也不现实。毕竟,不加快电力体制特别是售电侧的输配分离和配售分离改革,电价的市场化改革就难以有效推进,煤电价格联动就单纯地变成了电价的上涨信号,而无法有效引导电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即只要电煤价格出现上涨,电力系统就以相应的电价上涨来转移原材料上涨的成本。
  
  由此可见,当前煤电困局以鲜活的例证透射出价格管制最终给市场提供的是丰富的通胀选择集:以价格表现出的通胀、以行业性亏损和财政补贴的通胀支付形式,以及电荒、油荒等供给冲击式通胀。这暴露出当前通胀已使价格管制出现政策失灵,而有效消除政策失灵风险需要逐渐放弃价格管制手段,加快电力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目前,局部地区的价格调整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会鼓励其他地区的电厂通过电荒寻求公平对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