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工艺品正文

滨州“非遗”进校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15 浏览次数:81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除平时配合新闻媒体积极进行宣传外,市文广新局坚持在连续5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展演活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在春节期间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展,不失时机地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编织工艺是重点传承文化。
  
  近年来,滨州各县区不断拓宽传承渠道,纷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引进课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滨城区的东路大鼓、剪纸、吕剧、棉絮小鸡,惠民的泥塑、清河镇木版年画,沾化县的渔鼓戏、渤海大鼓,博兴县的吕剧、扽腔、柳编、布艺,无棣县的鲁北大鼓等纷纷走进校园,传承人定期到学校向学生们传授技艺,有的学校还安排专职教师授课,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又使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一些学校还把这些极富地方特点的民间传统文化编成校本课程,在学校推广普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国新闻”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2009年,根据省文化厅“普查验收标准”,按照“四个一(一书、一厅、一室、一库)”的要求,市直和各县区建立了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室,并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图片及音像资料,全部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对录入数据的电脑实行专人管理。
  
  2010年10月,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滨州展区特装区以巧妙的构思和新颖的设计,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滨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受到了参观领导与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12项非遗项目展区传承人所带工艺品销售一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也增强了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对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信心。
  
  2011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确定将滨州市实验幼儿园、阳信县洋湖中学等15个学校列为首批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驻校园”。
  
  2008年,滨州文化部门正式编撰出版了以图文形式介绍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第一部文献《古韵流彩——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古韵流彩2》初稿已完成,正积极联系出版。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