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箱包礼盒正文

揭秘国内品牌如何穿上“洋马甲”扮“洋品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2 浏览次数:81
  冒牌意大利企业浮出水面“洋马甲”仅是虚假宣传
  
  前不久,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旗下的知识产权部先后向我国递交30批“伪意大利”品牌,呼吁保护意大利品牌。这些“伪意大利品牌”在宣传时号称来自意大利,但事实上这些品牌在意大利根本就不存在。根据意大利方面的调查,30家企业中仅有几家在意大利有商标注册登记,仅有“意大利户口”不代表其有宣称的“意大利血统”。意方调查发现,这些在意大利注册的商标,均为我国企业或个人申请注册,而非意大利本国人注册的商标。
  
  这次打“假”不是“打”假货或冒用已经存在的意大利品牌(如果是假货,直接受到利益损害的意大利企业可以根据我国的商标法等法律在我国维权),而是在我国运营的企业虚假宣称其产品、服务等与意大利有某种联系。例如:使用意大利三色旗、在自己的商标上标有“Italyfeelings”,或说它是意大利商标等等。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世界顶级时装、皮具、化妆品、家具等奢侈品的产地,拥有诸多享誉全球的世界品牌和企业,都是经过市场淘汰和历史沉淀所得,并非凭空捏造而成。
  
  此举让不少迷恋具有“国际品牌”各式商品的消费者紧张起来。对此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上不少商品宣称的“国际品牌”只是“洋马甲”的“打扮”而已。那么这些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是如何“打扮”出来的,它们又是以何种伪装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
  
  市场现状
  
  “伪国际品牌”大行其道“挂羊头卖狗肉”发“洋财”
  
  在义乌,不管是大型商场还是专卖店,“洋品牌”随处可见。当然除了一些人们较为熟悉的国际知名品牌外,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国际品牌”。
  
  在一家商场的女装部,放眼望去是各式洋味儿十足的品牌,什么“斯”、什么“奴”、什么“顿”层出不穷,品牌醒目的主标识几乎都用英文,价格也和国际“接轨”,一件春装也要数千元。不过,只要细看商品吊牌,就会发现有的是深圳、广州、福建等地生产的,完全是“中国娃”出身,只是取了个洋气的名字。男装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形,不少国内产品穿上“洋马甲”,伪装成国际化品牌,借此抬高身价,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在某品牌专柜,店面布置还挂着“英国国旗”的标牌。可翻看服饰内的吊牌,产地一栏上清晰地写着广东。导购人员对“国际品牌”的来源解释有些支支吾吾,“牌子的由来是以英国一个英雄为原型的,我们也是按照公司的要求设计的。”
  
  从事服装经营多年的林先生透露,同一条生产线、同样的工艺和面料生产出来的服装,只要挂上洋品牌,价格至少就会高出一倍以上。“假洋鬼子”现象在服装行业内十分常见,目前市场上自我宣称高端服装不少都是“假洋鬼子”。有的品牌是在国内注册一个外文商标,然后委托工厂加工,就号称是“国际品牌”;有的是国外注册商标,委托国内厂家生产,因为沾着“洋气”,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国际品牌也是行业内部衡量商场档次的不成文标杆,有些国内品牌希望进入到高端商场,只有沾上洋味,商品才能卖得起价钱,才能承受商场高扣点率。”一家商场的部门经理坦言,“假洋品牌”的存在实际上是消费需求的结果,部分消费者看不起国内牌子,觉得国外的产品就是比国内的好、比国内的贵,一些本土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追求,就有意营造出这种形象。商场在招商的过程中,也倾向于“洋牌”。这位经理进一步分析,“洋品牌”的价格构成中,生产制造成本并不是大头,其他方面的营业成本最多,因此标价是成本价的几倍是正常事。
  
  事实上,消费者并不知道,许多“洋”品牌并非真的“洋”,而只是在表面上“洋”:一方面是通过贴牌生产尽量压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塑造“国际品牌”形象抬高身价迎合消费者。“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在业内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获利手段。
  
  深度调查
  
  五千元可办“国际集团公司”“国际品牌”给自己授权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一些“伪洋品牌”大多在国外并没有实体公司。大多数情况下是注册一家海外(以香港居多)公司,然后在内地进行授权就可鱼目混珠。这些公司打着“亚洲”、“国际”、“集团”、“跨国”等名号进行经营,实则是“自己给自己授权”,消费者往往看不出其中猫腻。
  
  记者随意咨询了一家代办海外注册的公司,并以某公司法人的身份询问是否可以代理注册香港公司和国外商标。这家公司的客服马上热情地介绍说:“在香港注册公司10天左右就可以拿到执照,公司可以用任何国家命名,里面还可以出现‘国际集团’的字样,非常大气的。在国内,要成立企业集团这样的公司,注册资本最少要几千万元,而且旗下子公司要有5个以上才行。在香港注册‘国际集团公司’只需要给我们5000元就给你办好,还能提供经营场所和办公电话。”
  
  记者表示不放心,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违法?该客服信誓旦旦地说:“没关系的,在香港设立公司没有行业限制,可以经营任何合法业务,并且允许空壳公司存在,也允许进行离岸业务操作。你可以把国内的公司说成是中国分公司,这样企业的规模感觉上就大了,可信度更高。”对方称只要由海外的公司出具一份授权书,然后就可以在产品上打上海外公司的名字,其实就是由自己在海外的公司给自己在大陆的公司授权,这样就不会有问题。
  
  在随后发来的报价单上,在美国注册一家公司也只要几千元。国际商标注册也存在同样的途径,中介公司能提供包括美国、欧盟、香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标注册,范围几乎遍及全球所有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价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类似这种国内公司挂“洋招牌”已经形成“一条龙”的服务链,多是通过所谓“境外注册”(多在香港)加“授权国内”的方式达成,而且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帮助国内公司操作。
  
  权威说法
  
  境外公司名称不能做招牌
  
  “洋品牌”应标注真实产地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公司的名称是不能授权的,即使通过境外的公司授权给内地的公司,也不能使用境外公司的名称进行经营。”市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不过授权商标则是允许的,如果内地的公司被授权使用境外公司的商标,那么该公司就可以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该商标。厂家只要明确标明了“洋品牌”生产产地在国内,就不构成消费欺诈;如果厂家宣称国外生产,并以此向消费者宣传,而国外并不存在就构成欺诈。
  
  真正的“国外品牌”是指由外国企业原创或产权归外国企业的品牌。目前国内销售的真正属于“国外品牌”的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商标注册地和产地均在国外,属纯正的洋品牌;另外一种是在国外注册,在国内也设有生产基地,其商标注册地在国外,也属国外品牌。当前一些国产品牌洋名化的现象的确存在,有的企业是真正为了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有的则是迎合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消费心理,但商品标签上应完整标注真实生产产地等情况,如没有就属于欺骗误导消费者。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除国务院或其授权机关批准的全国性公司、大型进出口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外,其他企业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等字样,同时企业名称也不得含有外国国家(地区)名称、国际组织名称。
  
  说长道短
  
  一直去模仿不会有超越
  
  本土品牌穿“洋马甲”早已不是新鲜事,时尚潮流的中心在欧美,先模仿起个洋名字,在产业发展初期对于企业发展、先进技术引进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但现实是,很多本土品牌一直在模仿照搬,从未有超越,和国际品牌“扎堆”一起,先行穿好“洋马甲”,伪装国际化,实则为了给自己增加身价,赚国内消费者的钱,这样的“赌徒”行为最后注定会输。
  
  企业如何抛弃急功近利,告别伪装,承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仅靠模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很难具有话语权,这就像一个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个子蹿得很高,但没有肌肉,尚需锻炼“内力”。所以,不能简单地带着从市场捞一笔就走的想法做企业,要经受住历史的考验,要在品牌中体现出不断积累的文化内涵以及一种特有的灵魂和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